|
 |
|
|
地址:张家口市玉宝墩5号 邮 编:075000 电 话:0313-4566806 传 真:0313-4566806 EMAIL:hbzyjt@126.com |
|
|
行业快讯 |
您现在的位置: 张家口通泰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快讯 > 正文 |
|
 |
辉煌的历程 壮丽的交响 |
河北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环渤海,内守京津,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毗邻,是华东、华中等区域连接三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首都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区位,决定着河北交通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加强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为河北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6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指导下,河北广大交通干部职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河北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路、水路、地方铁路、道路运输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发展历程 60年来,河北交通运输发展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的来看,大致经历了打基础、破瓶颈、求适应和上水平四个发展阶段。尤其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河北交通运输系统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了全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还是运输方式、生产力布局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讲,这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49年—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打基础”时期,以全面恢复和初级建设为显著特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的提出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1979年—1992年)为第二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破瓶颈”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以改革开放方针为指导,加速推进交通建设和运输事业发展。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前夕(1993年—2002年)为第三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求适应”时期,河北交通人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谋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2003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交通发展处于“上水平”时期,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全面加快了建设速度,致力于推动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交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打基础(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处于瘫痪的边缘,百废待兴。这一时期,河北交通建设和运输发展以抢修恢复和初级建设为主,虽然受到“大跃进”和“文革”动乱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但交通运输事业仍然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公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境内的主要公路有65条、总里程7984公里,约占当时全国公路总里程的6.7%。其中通车里程为5310公里,约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6.2%。总体看,当时我省公路多为土路,标准低、质量差、晴通雨阻,迫切需要整修。1949年至1952年期间对11条重点干线公路进行整修,公路通车质量有所提高。从1953年起,公路部门开始依靠地方、依靠民工建勤,就地取材,用简易方法修建中、低级路面,1958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3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31公里,是1949年的4.8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占总里程的16.4%。1964年到1978年,是河北公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改善与提高的时期。文革期间,公路部门排除干扰,反复研究试验并推广了具有河北特色的石灰稳定土基层、渣油表面处治路面。1978年底,全省拥有沥青(渣油)路面里程已居全国前列。到1978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260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6倍,其中晴雨通车里程达到44%,拥有沥青(渣油)路面里程已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县、市之间基本都铺筑了沥青(渣油)路面,全省90%以上桥涵实现了永久化。 ——道路运输。新中国成立初期运输车辆缺乏,运输市场处于无政府状态,严重影响着市场物价的稳定和城乡间的物资交流。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短途运输多依赖人背马驮,以手推车、牛马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机械化程度和运输效率都相当低下。按照1949年12月全国粮食会议要求,河北省除承担按时调往北京、天津的小麦、杂粮13.5万吨的运输任务外,主要接受和中转从东北、内蒙古调入河北的救灾粮。从1950年春天到夏收之前,共运输救灾粮22.5万吨,充实了粮食市场,保证了群众所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热河运输公司选调30名驾驶员、修理工赴朝执行前线运输任务。由朝鲜平原、定州向前线运输军用物资的线路,是敌机侵扰的重点地区。驾驶员们不顾飞机的轰炸和严寒气候,多次出色地完成弹药、粮食、汽油等紧急物资运输任务,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门的表彰。1950年6月省级运输管理机构国营河北省运输公司成立,通过“统一货源、统一车辆、统一运价”,确定了国家对运输市场的领导地位,全省运输能力与效益稳步提高。同时,为提高运输效率,疏通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积极开展“公铁联运”工作,社会综合效益显著。1956年,为加强对公路运输的领导,将国营河北省运输公司改组为“省交通厅运输局”,并于当年底完成了对私营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运输体系,汽车、马车、货运人力车等运输工具数量大幅增长,运力明显增强。“十年动乱”给河北公路运输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运输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运输生产长期处于无序状态。1970年1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成立,但运输发展仍然缓慢。到1978年底,全省民用汽车共6.9万辆。 ——港航。新中国成立时,全省私营木船共有4881艘、104964载重吨。1957年,航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经交通部批准,三省(河北、山东、河南)将卫运河水上运输分开管理,河北省水运机构改称“河北省交通厅航运局”。1957年至1964年,河北航运有了较快发展,水路运输弥补了铁路、公路运输能力的不足,为城乡物资交流、便利行旅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年河道水位下降,行船发生困难,运输生产急剧滑坡,河北航运在北部临河地区海盐生产场开辟了驳船运输生产。1969年12月,河北省从国外买进第一艘大轮“冀海一号”,开始了海上大轮运输。到197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船舶71艘、43232载重吨、1146客位。1978年,隶属交通部管理的秦皇岛港,生产性泊位有11个,通过能力为2525万吨。 ——地方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地方铁路建设始于1958年。为适应大炼钢铁的需要,1958年开始修建高碑店至涞水的全长15公里的窄轨铁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修建的第一条地方铁路。此后,各地掀起了自建铁路的高潮。70年代,为提高运营能力,各地结合线路技术改造,修建和改建了一批准轨铁路和永久性桥梁,线路技术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运输能力和效率得到较好的发挥。30年间,共修建了秦石线、高易线、望白线、定灵线、前安线、大宋线、沧港线等10条地方铁路,全省地方铁路延展里程达到562.7公里。 (二)破瓶颈(1979年至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的改革春风激荡在燕赵大地,河北交通人以破解人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运货难为目标,掀开了交通建设与运输发展的新篇章。 ——公路。改革开放之初,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少、且技术标准低,车辆通行能力很差,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改造既有公路,建设高等级公路。从1979年开始,全省集中财力物力分期分段对主要国省干线按一、二级公路进行技术改造,交通条件得以初步改善。为解决快、慢车混合行驶给交通带来的不便,1985年在京深公路邯郸至马头段进行了15公里的快、慢车分道行驶试点,完成河北第一条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由此,国家在制定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时,增加了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的标准。1990年9月京承二级旅游公路竣工通车,河北省有了长里程的高标准旅游公路。1987年3月,河北启动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高速公路项目——京石高速公路建设,成为全国少数几个率先修建高速公路的省份。1990年9月京津塘高速公路河北段建成通车,燕赵大地拥有了首条(段)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道路运输。河北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运输业发展。1979年10月河北运输公司恢复建制,将各地区直属的全民所有制运输单位全部收归省管,扭转了汽车运输多头领导、条块分割、分散经营的局面。但由于国有运输企业经营以计划为导向,班线短、班次少、覆盖面小,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乘车难制约社会发展。1984年,在交通部提出的“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河北省个体运输业快速发展。同年,省运输企业下放各设区市。1985年,成立了河北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局,各地(市)也相继成立了运管机构。同时,颁布了《河北省公路运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公路客运实行分级管理,坚持定点、定线、定班的原则,对国营、集体、个体运输经营者一视同仁,基本解决了客运秩序的混乱问题。1986年推行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道路运输生产力,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年,按照交通部关于“交通部门要管汽车维修行业”的要求,河北省将汽车维修纳入行业管理,结束了维修市场盲目发展的历史。到1992年底,全省营运汽车达到19.33万辆,比1978年增加了18.4万辆,增长18.9倍。公路运输部门拥有营业性运输汽车达到1.75万辆,非运输部门拥有营业性汽车达到17.5万辆,是运输部门的10倍。 ——港航。河北省上世纪从7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海运事业,1980年6月,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河北省公司正式成立;同年8月,河北远洋公司第一艘远洋货轮“兴隆”号首航香港成功,实现了河北远洋运输“零”的突破。同时,随着经济建设对能源运输需求的增加,国家选择隶属交通部管理的秦皇岛港作为第一条煤炭运输大通道的入海口,由此加快了秦皇岛港的建设步伐。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相继建成了一期、二期、三期7个专业化煤码头,装船能力达到6000万吨,其中1980年4月开工建设的煤二期工程是我国利用第一批日本国政府海外经济协力基金会贷款兴建的4个大型重点项目之一。黄骅地方港从1982年开始筹建,1984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千吨级码头开工。1986年9月,黄骅港河口港区2个1000吨级煤炭杂货泊位建成投产,设计通过能力75万吨。黄骅港河口港区的开发建设,标志着河北省地方港口正式起步。唐山港从1984年开始筹建,1986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1989年8月,唐山港7号、8号泊位正式开工建设。到1992年底,河北省港口泊位达到28个,设计通过能力9360万吨,其中,地方港口泊位4个,设计通过能力125万吨。 ——地方铁路。地方铁路事业走出“文革”阴影,源于1979年7月河北省地方铁路管理局的恢复建制。1982年6月,沧州至黄骅盐场铁路建成,成为全省建设速度最快、投资最省的典型。1985年10月,沧州至黄骅港铁路全线贯通,不仅支持了地方港口的建设,而且为陆海联运开辟了新途径。1992年,河北首条联建联营地方铁路——坨港铁路(现滦港铁路)建成投产,直接服务于京唐港区建设和发展。1992年底,地方铁路延展里程达到 886公里,较1978年增加323.3公里。 (三)求适应(1993年至2002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极大地解放了河北交通人的思想,较好地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已成为河北交通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公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需求,河北省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了公路网建设步伐。1994年12月18日,京石高速公路全线双向四车道贯通。1995年10月18日,河北省第一条穿越山岭重丘区的高速公路——石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河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0公里,步入全国先进行列。1997年12月30日,石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开辟了河北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建设高速公路的新路。1999年12月18日,保津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河北省高速公路达到1009公里,成为全国第二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2000年10月,河北省第一条由设区市做业主的高速公路——唐港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开启了高速公路建设多元化投资时代。同时,在一般干线公路建设上,大力实施新改建工程,相继新改建了承栗、富武、承围等多条公路,打通了大量断头路和卡脖子路。在农村公路发展上,重点改造了部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县道、乡道,农村公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到2002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万公里,公路密度33.61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加2.3万公里和12.16公里。 ——道路运输。在加快路网建设的同时,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集中精力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1994年至1997年,利用4年时间,狠抓货运市场建设,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宗货源为节点,以货运交易市场为依托,以信息服务系统为纽带的货运服务网络体系。1997年,由河北省交通厅牵头,省内各大运输企业参与,组建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客运有限公司和河北省快速货运有限公司,树立了河北道路运输行业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交通运输部召开的全国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同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正式启动。1996年,省交通厅与省公安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汽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经过近三年的努力,1999年驾驶员培训管理全部归口各级运管机构管理。到2002年底,全省道路运输客运、货运站场分别达到 343 个、190个,营运性车辆达到36.1万辆,道路运输经营户达到30万户。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11亿人次、488.6亿人公里,完成货物运输量6.7亿吨、632.4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1.4倍、18.1倍和3.5倍、19倍,交通运输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港航。1992年7月,唐山港正式通航,并引起了北京市的高度关注。1993年7月17日,唐山、北京两市政府签订《唐山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联合建设京唐港的协议》,将唐山港更名为京唐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突破。1996年,京唐港一港池8个泊位相继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第一个挖入式万吨级港口、第一个全面采用地连墙作为码头主体结构的深水港口、第一个全部采取有偿投资建设的港口。1997年,黄骅港煤炭港区煤炭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河北沿海港口开始进入多港共同发展、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的新阶段。到2002年底,全省沿海港口泊位达到55个,设计通过能力16989万吨,吞吐量达到1443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550%、665%和650%。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432吨,比1978年增加12213万吨,增长6.5倍。 ——地方铁路。受运输市场多元化、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铁路建设不断在调整、适应中寻求新发展。一方面,为适应市场需求,窄轨铁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91年4月,高易线由窄轨扩建为准轨。自1993年起,邯常线广常段、王饶线、辛成线、肥曲线、邯野线、前安线等300多公里窄轨铁路相继停运拆除。2001年7月首钢矿业公司运输部专用铁路作为试点纳入行业管理,为地方铁路运输能力实现快速扩充探索了新途径。2002年,全省地方铁路完成货运量2914.9万吨,货物周转量10亿吨公里,分别较1978年增加2450.7万吨、8.8亿吨公里。另一方面,铁路项目建设开始探索从各级地方政府筹资建设向合资建设转变。2002年11月,以正线长度141.6公里位居全省第一的沙蔚铁路全线铺轨贯通,由此地方铁路延展里程突破1000公里,达1004.7公里。 (四)上水平(2003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河北交通人以发展为已任,立足河北,服务全国,推动了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公路。按照全省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新时期公路建设明确了“抓两头”发展思路,即一头抓高速公路发展,一头抓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08年底,全省等级以上公路由2002年底的5.4万公里增加到13.7万公里,新增8.3万公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新建成通车1643公里,比2002年底翻了一番多,200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08年突破3000公里,达到3234公里,并于2005年实现了全省所有县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目前,高速公路已成为河北公路网的主骨架。六年来,新改建农村公路8.2万公里,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底全省修建农村公路总里程的2倍多,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97%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8%。到2008年底,河北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8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9.65公里。 ——沿海港口。以2002年秦皇岛港下放河北省管理为契机,以全省“一号工程”——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和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的建设为标志,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新时期。2006年,秦皇岛港煤五期工程建成,新增大型专业化煤炭装船泊位4个,新增通过能力5000万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输煤码头;同年,唐山港曹妃甸港区25万吨矿石码头实现通航,这是迄今为止渤海湾内最大的矿石码头,从开工建设到通航只用了13个月时间,不但刷新了中国港口建设的纪录,而且抗冰敦等筑港技术为国内首创,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曹妃甸速度”。正是由于矿石码头的建成投产,为吸引大型钢铁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促使首钢在此落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全省的工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唐山港京唐港区3000万吨煤码头工程建成,新增生产泊位6个,新增通过能力3750万吨。同时,为改变黄骅港单一的煤炭运输格局,加快黄骅港综合港区建设步伐,2009年3月19日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开工建设。它的建设不仅填补了从天津港到龙口港之间500公里海岸线上没有综合港口的空白,而且由于黄骅港距陕西、山西、内蒙古最近,港口腹地广大,今后很有可能发展为全国性的枢纽港,将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到2008年底,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87个,占泊位总数的83.7℅。其中,10万吨级泊位由2个增加到 7 个,15万吨级泊位和25万吨级泊位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货物船舶保有量 91 艘、269 万载重吨,分别是1978年的 4.3 倍和52 倍。到2008年底,全省港口泊位达到104个,设计通过能力4.7亿吨。200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达到4.4亿吨,其中唐山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我省继秦皇岛港之后第二个亿吨大港。特别是远洋运输船舶日益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最大船舶吨位达到30万载重吨,以巴拿马型、好望角型和超大型油轮为主力船型的适应市场需求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干散货、液体散货船队已经形成。在海运大发展过程中,河北远洋发展迅速,运力规模已位居全国第3位。 ——地方铁路。以2003年7月沙蔚铁路投产为发轫,2005年9月张双铁路一期工程通车。2006年12月首条电气化重载铁路迁曹线主干线建成通车。随着遵小、蓝丰、司曹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到2008年,全省地方铁路延展里程已达1628.45公里,跃居全国第一位,较2002年增加623.75公里。合资铁路建设深度拓展,邯黄、蓝丰、保霸、桑张等地方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石太客运专线、张集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拉开了河北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序幕。同期,在总结对首钢矿业公司运输部专用铁路实施行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承钢、开滦集团、峰峰集团、石钢、神邦矿业、新晶焦化、开滦精煤等单位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参与社会运输,实现了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这一举措得到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的高度评价,并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2008年,铁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0446.4万吨,货物周转量62.4亿吨公里,分别较2002年增加7531.5万吨、52.4亿吨公里,增长3.6倍和6倍。 辉煌的历程,壮丽的交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行小路、驮运路、车马道,到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亿吨大港,从独轮木车、牛马大车、蒸汽机车到性能先进、快速便捷的汽车、火车、飞机、远洋巨轮……经过60年的长足发展,河北已经形成了以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为主体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日新月异,有效满足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就,为河北“富民强省、科学发展”重要战略举措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 |
|
|
|
|